前言
今天,我相信大家都已经在头条上看到了这个热门话题“防晒霜或含有害成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开展的一项小规模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的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引发的热门话题讨论。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找到原论文认真研究了一番后解读如下。
尽管防晒霜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年,但对于其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人体吸收的情况,我们一直都不知道。
因此,FDA最近几年一直敦促厂家提供相关的科学研究结果,这项研究是FDA自己率先比较了市售的4款防晒产品中的4种常见活性成分在最大使用条件下的全身吸收情况,为厂家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做了一个样本。
FDA的防晒产品研究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随机招募了24名健康成年人,年龄在18岁-60岁之间,体重指数BMI18.5-29.5。在年7月-8月间,他们把这24个人随机分为四组,3名男性和3名女性为一组,分别使用不同的防晒产品,包括2款喷雾,1款乳液和1款乳霜。
受试者需要连续4天、每天4次涂抹防晒产品,而且需要严格遵守推荐用量——即覆盖全身75%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皮肤涂2mg。
为了让大家对试验中使用的防晒产品用量有个直观了解,我大概换算了一下:
一般健康成年人全身皮肤1.5-2平方米。
取平均值1.75平方米来折算的话,75%的身体皮肤面积约为1.平方米(1平方厘米)。
试验中,受试者被要求每平方厘米皮肤涂2mg,则1平方厘米乘以2mg=mg,折算成克则为26g。
受试者一天需要涂4次,则26g乘以4=g,粗略估计大概每天要涂g装量的防晒产品一瓶。
(??也就是那么大的一瓶)
在试验开始后的7天内,研究者向每位受试者共收集了30份血液样本,来检测化学防晒产品中常见的阿伏苯宗(avobenzone)、氧苯酮(oxybenzone)、奥克立林(octocrylene)和依莰舒(ecamsule)这四种成分的浓度。
最终23位受试者完成了研究。血液检测结果显示,按照推荐的最大使用剂量,涂抹防晒产品的短短一天内,受试者血液中的所有四种化学成分就都超过了FDA此前建议的0.5ng/mL这一血浆浓度阈值。
随着防晒产品的重复使用,随后几天中,这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血液的浓度持续增加,也就是说,可能有一定的蓄积。
FDA之所以设定0.5ng/mL的阈值,是因为科学表明,低于该剂量,任何未知化学物质的致癌风险都低于十万分之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能脱离剂量谈毒性。
这项研究的积极意义是什么呢?
FDA的这项研究表明,在大量使用下(一天大概用一瓶g的防晒产品),化学防晒产品中的大多数活性成分会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但这些成分吸收入血后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这项研究并没有进行相关试验。
也就是说,目前这些人体吸收数据的临床意义还不明确。
此外,这项研究是在室内进行的,受试者没有暴露在阳光或高温下,可能也会影响防晒成分的吸收率。
由于试验人群有限、不同皮肤类型、受试者年龄和日常防晒霜使用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防晒成分的人体吸收,因此这项研究对日常生活中防晒产品的使用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但是,我相信后续FDA会要求厂家做更多人群、更大规模的人体安全性研究,就如同要求新药上市前要做临床试验一样,以阐明这些成分吸收到血液后对人体的影响。
我们以后还要不要使用防晒产品?
因为科学已经明确证明防晒产品有防晒伤和防皮肤癌的功效,在没有更多人群,更多使用量,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前,FDA这项小规模的试验研究不影响我们使用防晒产品。
但有以下几点需要提醒我们注意:
1.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含化学成分的防晒产品。
2.防晒产品通常分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
物理防晒是通过反射紫外线来起作用,典型成分是氧化锌、二氧化钛,并不会进入血液,尤其适合儿童使用。
因此,如果实在担心,就选用含物理防晒成分的防晒产品。另外,防晒服、帽子、太阳镜也都是有效的物理防晒手段。
化学防晒能够吸收太阳光,通常含有容易被皮肤吸收的活性成分。
如试验中提到的:
阿伏苯宗(avobenzone)
氧苯酮(oxybenzone)
奥克立林(octocrylene)
依莰舒(ecamsule)
以及试验中没有提及的:
甲基水杨醇(homosalate)
水杨酸辛酯(octisalate)
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等。
有关这些化学成分的安全性评级,问药师团队中来自美国的裘怡欣药师在中分析过。
课程现在仍然可以回听,推荐感兴趣的朋友进入直播间收听(长按识别文末图片上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uecaoa.com/xgls/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