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调侃自己,每每遇到困难,一筹莫展时,一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总能~神奇的化解我的忧愁、焦虑。
这让我开始,思考“放弃”的意义,认知里的负能量为何能治愈我?而正能量“坚持”又为何让我焦虑失眠甚至充满负能量。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我开始在书籍里寻找答案。
一、对放弃的深入探索
放弃并不容易,甚至是很困难的。
我们放弃的时候,总会因为愧疚感而内心不安。会觉得这是一种羞耻。放弃意味着我们得克服世人的期望,无视社会带来的压力。
社会规范所创造、倡导和强调的不屈不挠的品质,有时候会让筋疲力尽的人对自己当前的生活方向心生不满。社会在大肆宣扬锲而不舍走向成功的案例,却很少提到因放弃毫无意义的项目或路径而产生积极结果的故事。
对放弃的蔑视导致人们焦虑地渴求快速功成名就,年少有为,削弱了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反对放弃的文化环境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障碍。
我们都存在一些认知偏见,这会阻碍我们放弃可悲的工作或者无效的活动。这些偏见可以用两个《行为经济学》概念来定义:沉没成本谬论和机会成本。
第一个概念是沉没成本,它与我们过去的投入有关。这里的沉没成本可以是我们已经在一个项目或生活中某个方向上投入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我们在某个事物上投入的资源越多,投入时间越长,就越难以放手。沉没成本谬论就是指我们暗示自己,因为已经投入了许多时间和金钱,所以我们不应该轻言放弃这种情况。
第二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不同,这个概念与未来有关。它意味着我们在某个任务或方向上投入的每个小时或每一块钱,都相当于我们放弃了在更好的不同任务或方向上投入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应该执拗于那些并不可行,或者不能让我们开心的事情,而应该将精力投入到能够让我们更快乐、更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者有助于我们赚到更多钱的方向——只要我们不过于纠结沉没成本的问题就行了。
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成年人真的很难摆脱沉没成本谬论。
我们本不该为此而伤神,但我们却一直在做这种事。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哈尔·阿克斯(HalArkes)与其同事凯瑟琳·布卢姆(CatherineBlumer)的研究指出,我们真的很不擅长衡量沉没成本。他们发现,多数成年人在考虑沉没成本这一点上的表现,比儿童更糟糕。没错,这都是拜我们的沉没成本谬论所赐。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遵从一个不能浪费的规矩,并且过度强调了这种节约的原则。我们放弃一些事物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浪费了已经投入其中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学弹钢琴、备考医学院,或者追求能够取悦父母的梦想。
假设你花了元购买周末去看奇巴说现场门票。几周后你朋友又低价转卖给了你一张李??的脱口秀门票。你认为李??的脱口秀可能比去奇葩说更有趣。就在你将刚刚购买的奇葩说门票塞进钱包时,你发现两张票的有效期是在同一个周末。现在已经来不及转卖其中一张票了,你也无法退掉其中一张票。而你只能使用其中一张票,你会选择留下哪张票呢?
你会选择留下哪张票?价格更高的那张票,还是你认为可能更好玩的那张票?
超过半数受试者表示他们会选择价格更贵的那张票,也就是他们认为比较不好玩的奇巴说。为什么?因为这张票的投入成本更高(沉没成本),所以放弃这张票意味着浪费了更多资源。
避免浪费是人们舍不得沉没成本,不肯放弃一个无效行动的一大考虑因素。
在沉没成本谬论的情境下,放弃一个失败的路径似乎浪费了我们之前已经投入的资源。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如果现在放弃了,那么这些年为了获得博士学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身份,或者时尚界的事业而投入的时间、金钱、汗水和泪水,就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沉没成本谬论是人们做出积极改变并获得美好生活的一大障碍。还有心理因素,认知失调的心理状态也会组织我们放弃一些事物。
——认知失调心理:坚持某个行为习惯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过度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如果我们在某个工作上投入了十年时间——就算我们每天都很讨厌它的工作内容,我们也还是会说服自己相信我们热爱这份工作。但是拒绝放弃我们对工作、学习深造,或并不适合自己的路径的投入,也同样会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在并不可行的方向上加倍押注,就等于是在放弃其他可能极具价值的机会。
二、再来深入了解下坚持
决心、毅力是一种稀有而宝贵的资源。自控能力(包含毅力、决心和坚持不懈等类似的精神)会被耗损。过度损耗,会严重降低人的控制能力。
但毅力并不是一种可以精通的技能或者能够培养的习惯。
我们每个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决心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社会标准怂恿我们过度支出自己的决心,或者白费力气,那么我们的决心就可能被消耗殆尽。
为了满足他人(无论是家人、社群还是社会)的期望而不懈坚持,就有可能耗尽我们的毅力。这样会让我们徒劳无获地结束一天的奔忙,晚上却还是不能安眠,
而当我们真正需要靠决心和意志来发力时,就有可能因为后劲不足,无法走上新道路或者追求真正的激情。
??盲目抱持我们可以无限增强自身毅力的观念,当我们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其实并不喜欢,或者并非我们的激情所在的事情时,我们就会为此付出代价,因为它会消磨我们的积极性和动力。
??盲目推崇坚持不放弃,却有可能让人更为抑郁,承受更多压力和焦虑情绪。这些症状可能更改我们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中的生物进程,导致我们更容易遭遇哮喘等健康问题,增加我们患病的概率。换句话说,使用不当的坚忍和毅力可能让我们生病。
人的毅力好比银行账户,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一定额度的毅力,但不能无限额地提取。我们得明智地做出选择,以免余额不足。
最后
盲目推崇坚忍品质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它没有正视放弃有时候也是一种正确做法的事实。
我们所渴望的多数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拜社会文化所赐)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当我们放弃一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时,我们就会变得更快乐,更释然,甚至更少生病。
没错,放弃实际上具有生理上的好处。
放弃其实也可以是一种迂回战术。
硅谷有一句著名的箴言:“越早失败越好。”但在失败之前,你得先进行尝试,之后你要更努力地尝试。在你发现毫无前景的时候,或者你能够更好地使用时间、人才和资源的时候,就应该转向其他机会。
放弃是一种力量
真正的浪费并不在于放弃失败的行为,舍弃过去的付出,而在于停止追求更美好的事物,牺牲我们的未来。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将这种放弃称为战略性撤退。把它当作一种转折或者重生。
知道何时该放手和转变方向,拿得起放得下。我们都会后悔没有放弃一份走入死胡同的工作,后悔没有及早结束一段有害或不快乐的关系。
当我们放弃了那些不再适合自己的事情时,就可以让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得到解脱,将其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毕竟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很有限。
放弃未必就等于我们很弱或者很懒惰。其实也意味着我们忠于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就是一个拒绝的过程。无论是拒绝深夜回复邮件,拒绝一份工作,拒绝去某个城市,还是拒绝追求一个不可能的目标,都可能成为改善我们生活的最佳方式。
真正成功的人士都是“明智的放弃者”,他们会在发现当前的路径行不通,无法
走向终极目标的时候及时更改方向。及时止损能够让这些成功人士重新分配时间和精力,以便执行那些能够令其继续前行的事情。
放弃是一种承认真实的自己和内在天赋的宣言,它本质上要求我们勇于承担个人责任。它意味着我们认清了自己的局限性和潜力。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个人行为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认知。
当我们需要改变方向的力量,当我们发现自己正在走下坡路时,放弃就是我们逆转颓势的必需力量。
为了正当理由而放弃,并不是自暴自弃。这并不代表投降和认输。这只是承认这份工作并不适合我们,这只是在尝试后发现它并不适合自己而做出的调整。
放弃未必是一种永久的状态。放弃意味着身体和大脑在告诉我们,还没有做好应对某个挑战或特定生活阶段的准备。放弃是一个过程或阶段,并非最终结果。
我们可以通过放弃,将一些模糊不清的热情,转变为真正的激情:这种转变相当于摄影术衍生出电影摄制,诗歌演变为文案写作,法学院上升为执法机构,在医学院的痛苦经历转变为长期的护理职业。
如果我们不去尝试,并在发现不合适的时候放手,我们还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激情吗?
能够成功放弃一份工作或者进行重大转折的人,通常也是能够快速制定决策和立即行动的人。
放弃给予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放弃是一种优势而不是缺点。
正视放弃的优点——它是一种“早点失败,快点成功”的能力。
推荐书籍《大器晚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